发布日期:2025-04-24 浏览次数:
Binance Casino 提供专业的USDT加密赌场体验,支持USDT、比特币等多种数字货币投注。安全稳定,公平透明,秒速存取款,畅玩百家乐、老虎机、体育竞猜等热门游戏!立即注册,尊享丰厚奖励!
央广网北京7月14日消息(记者白杰戈 郑澍)本周,4名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被告,在执行刑事判决之后,又站在了相关民事公益诉讼案的被告席上。他们利用身份证照片制作点头、眨眼的小视频,这样的视频可以破解部分手机应用的人脸识别认证。对他们的民事判决和此前的刑事判决有什么不同?又能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起到怎样的预防作用?
案中的4名被告,其中1人从2020年8月开始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发布代查高清身份证照片、身份证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的广告,另外3人加入他组建的通讯群组,购买指定的个人身份证照片,制作成小视频销售。这样的视频可以用来破解部分手机应用的人脸识别认证。
广州越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彭葵葵介绍:“据他们的供述,他们首先根据下家提供的有明确指向的个人信息,从上家手中购得与个人信息相匹配的高清身份证照片,把它做成比较简单的人脸识别的动态小视频,比如眨眨眼、点点头,这些视频就可以通过一些认证级别不高的APP的认证。”
4名被告此前已经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至一年不等,各并处罚金。本周一(11日),他们又站在了相关民事公益诉讼案的被告席上。至于为什么在刑事判决执行之后,还要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彭葵葵表示:“本案中虽然4名被告因为实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受到了刑事处罚,但是这个行为客观上已经造成了众多公民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或者冒用,已经侵害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社会公共利益。从民事侵权的角度来讲,应该承担侵权责任。这些信息如果被非法使用,将会给被侵权人的个人信息安全、社会正常的管理秩序造成重大威胁,其实这也是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的一种表现。”
法院认定,截至案发,4名被告出售公民个人信息2000余条。彭葵葵告诉中国之声,刑事案件和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通常由检察院的不同部门来承办,办案的重点也有区别。“在案件办理过程当中,刑事案件的重点是看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主要是看被告的侵权行为具体的实施方式,看他行为的后果有没有侵害不特定公众的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有没有对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侵害,主要是从侵权后果来看的。”
这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判决要求4名被告停止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分别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13000元到30000元,公开赔礼道歉。此外,还要以行为补偿的方式弥补和修复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害,具体包括参加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警示教育、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
彭葵葵介绍,这些行为补偿需要在判决生效一年之内完成,根据效果可以折抵部分赔偿金。“后续我们跟法院和4名被告共同探讨,哪些行为是适合用来做行为补偿的,就是要对社会公共利益修复有作用的。这一年内实施了一定次数的行为补偿之后,我们可能会聘请第三方机构对他们这个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估,看到底能不能够折抵,大概能折抵到什么程度。”
去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七十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违法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的,人民检察院、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和由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将个人信息保护正式纳入公益诉讼范围。
彭葵葵介绍,刑事判决重在事后惩戒,而民事公益诉讼更希望发挥事前预防的作用。“4名被告如果能够教育那些潜在的违法行为人,不要去实施这个行为,我们觉得这个意义远大于只是让他赔偿损失,一罚了之。其实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探索,把事后惩戒的关口移到事前的预防。”
身份证照片被制成AI视频骗过人脸验证?检察官解读:如何通过民事公益诉讼最大限度保护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本周,4名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被告,在执行刑事判决之后,又站在了相关民事公益诉讼案的被告席上。